
首先让我们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史阶段,因为这是我们探讨的话题的时代背景。通常认为,90年代中期是Web1.0时代,以PC互联网为标志,拨号上网,这是人类的互联网初体验;2000年开始,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进入以大厂为中心的流量时代,这是Web2.0时代;二十年过去了,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正在结束。互联网下半场,是NFT伴随着区块链去中心化技术而来的Web3.0时代。如果说2021年的年度热词是“Metaverse(元宇宙)”,那么2022上半年,数字经济领域的关键词就是它的派生品——“NFT”(国内又称“数字藏品”)。业内的共识里,NFT是迈入web3.0的关键钥匙。
通观人类的进步史,每一次新科技的面世,必然会“搅乱”传统的格局,遭受阻力的同时也会迎来一波野蛮生长。作为新的舶来品,NFT落地到国内异变为更加合规的“数字藏品”,短短半年时间,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文博、艺术行业的“深水炸弹”。对于数字藏品的未来发展持理性乐观的同时,有必要结合中国的具体语境,探寻数字藏品本土化的多元化方案,让它真正成为数字时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黄金切口。本文将从生产方式的变革、本土化语境和本土化路径三方面,与大家分享数字藏品的时代机遇。
(一)NFT重构数字时代的文化艺术生产方式
NFT虽然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但是由于其与艺术品在唯一性上的契合,让数字艺术领域成为了时下最热门的应用方向。NFT技术落地文化艺术领域,它不仅带来全新的数字艺术形态,更是对整个艺术创作、生产、交易、收藏全链条的颠覆,带来全新的想象空间。概括来说,体现在创作方式、商业逻辑、消费方式三方面的改变。

1、提供去中心化的全民共创的载体
自古以来,创作就是一件特别私人的事情。无论是1600年前的李白,还是21世纪的李子柒,就创作的内容来说,他们都拥有绝对的权威。受众是内容的被动接收者。而在web3.0的时代,创作有可能成为公众行为。创作的共享不同于现在的UGC内容孵化平台,如B站、抖音、小红书等,因为它们本质上只是大厂为普通创作者提供展示舞台,普通用户无法参与到创作环节。NFT技术就提供了全民共创的技术载体。以电影创作为例,“好莱坞制片模式”是目前主流的创作模式,它以公司、工作室和制片人为中心,普通人绝无可能参与到电影剧本的打造。去中心化的电影创作是怎样的?在你觉得难以想象的时候,已经有人走在了前面。来看一个案例。一位中国台湾的女动画家打造了一个电影发行平台Shibuya,其电影项目以NFT共筹的方式推进。具体为在区块链上发行NFT,不仅能够为电影众筹资金。持有 NFT的用户还能够用 NFT 投票,决定谁做主人公,并且影响剧情走向,真正赋予了大众参与创作过程的权利并共享作品所有权。这种共创共享的方式,能够促进集体创作、知识经济的繁荣和多元发展。
2、重塑数字艺术品的商业价值
先来看一个真实故事。一个18岁少年维克多·朗格洛伊斯借助NFT卖出了3000多幅画,第一年就收入1800万美金,彻底财富自由,如今已是全球最厉害的90后NFT加密艺术家之一,身价上亿。而就在三年前,他仅仅只能靠贩卖个性贴纸来勉强度日。在NFT的世界里,这种“一夜爆红”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们背后共同的逻辑是NFT有力的证明了数字艺术品的巨大商业价值。
NFT的核心价值在于“数字内容资产化”,为拟世界中艺术品的确权和交易机制提供解决路径。NFT为数字内容提供产权证明,将数字资产的范围从数字货币拓展至图像、音视频、游戏道具等非同质化的数字内容,提高数字资产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的赋能。其一,NFT赋予了数字艺术家对作品的分发权。大部分新生代艺术家基本以数字艺术为载体,涉及原画、3D建模、动画、插画、音频等。数字作品一直没办法进行数字认证,产生不了任何收藏价值,造成数字艺术严重缺乏变现渠道。而NFT是关于证明“数字资产稀缺性”的一种应用场景,成为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转换接口。在 NFT 世界里,没有传统的博物馆、画廊、艺术商人等中间角色,艺术家自己就可以分发作品。比如在国外的OPENSEA、国内的 NFTcn这样的平台,来自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艺术家,都可以在几分钟内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画廊”,铸造自己的 NFT,无需邀请,也没有限制。NFT让艺术家从画廊和艺术商人的手中夺取自主权。因此有人将NFT与艺术的结合称为“数字文艺复兴”。其二,NFT带来了“永久版税”的可能性。现实世界中,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原件具有唯一性,作品销售出去之后,它的版权流转与艺术家本人脱离。买家拥有其所有权、展览权、销售权。艺术家获得的报酬也是一次性的。而在NFT市场,所有这些权益都需要被重新定义,拥有NFT的数字艺术藏家,可能拥有的只是作为艺术家支持者的名誉权和交易权。单就版税来说,每进行一次交易,创作者都将获得一次版税分成。这个版税得以实施,也是受益于NFT的所有转移、交易行为是全网可记录、可追溯的特性。
3、助力艺术收藏向大众文化消费破圈
过去,艺术品收藏领域的投资行为相对比较小众,圈层和“玩法”也比较固定。而数字藏品平台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世界,向所有对文化艺术感兴趣的藏友敞开大门。一方面,艺术收藏的门槛被极大地降低。以国内数藏发行市场为例,首发藏品价格多在100元以内。这意味着你只需要花费不到一百元就能拥有一件有版权认可的顶级艺术品。所有的收藏行为都可以在手机上一键完成。另一方面,粉丝黏性被极大加强。现实世界中的艺术品交易是一锤子买卖,这是一种买断行为,买家付出金钱之后,卖家将作品的所有权转移,此后双方也很少再因这幅作品产生联系,圈层文化极弱。NFT却能为艺术家们轻而易举地创造出他自己的社群。当一个艺术家发行一万份数字藏品,他就有了一万个粉丝社群的基础,并且通过后续的赋能,能不断强化这种社群黏性。

(二)梳理NFT本土化的中国语境
科技没有国界,科技的应用却有国界。从NFT到数字藏品,暗含了国内NFT应用的不同语境。
其一,基于“联盟链”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海外的NFT交易平台大多架构在去中心化的公链(如以太坊)之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公链。用户能够自由进入和退出,一旦购买NFT,便具有真正的完整的所有权。但在国内市场,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大多基于“联盟链”(如蚂蚁链、至信链)之上。“联盟链”实际上是一种被联盟参与方承认的“私链”,用户的进入和退出实际上需要“联盟链”管理者进行审核。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去中心化”。用户在购买NFT后,并不完全拥有所有权,而更类似于一种使用权,本质上依旧受到平台管理者的制约。
其二,强监管下的弱金融属性。经过去年的发展,海外NFT市场以二级交易为主,市场逐渐成熟,金融属性明显。十年前炒作“比特币”的用户成为了NFT的天然用户。一张10年前的古早表情包卖出60万美元;一段NBA球星扣篮镜头的视频卖出20.8万美元;一张由5000张图片拼接成的图片拍出6934万美元;还有世界上第一条twitter,虽然只有5个单词,但却拍出250万美元.....世界为NFT开出了“天价”。这些超出理性的价格背后,与海外市场的NFT产业配套密切相关。海外NFT产业链包含了提供基础设施的发行交易平台,还包括NFT衍生应用平台,如支持NFT二级市场流动交易抵押平台、融资平台、社交平台等。国内市场,除了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外,还受到严格的行业管制。我国政策明确禁止数字虚拟货币,国内NFT平台仍只能用法币进行交易,大部分平台仍旧只能作为一级市场,并不支持玩家之间的二手交易。如国内数藏头部平台鲸探和核,都是以发行为主,并对转增进行严格限制,流通性很低。由于NFT的金融化很有可能滋生洗钱等违法行为,同时也对现有金融体系存在一定冲击。因此,若国家政策导向不变,去金融性将是国内外NFT发展模式的重要分水岭。
其三,巨大商业诱惑下的恶性竞争。NFT犹如深水炸弹,不仅艺术圈里彻底爆开,也搅乱了投资市场。许多互联网大厂、上市公司、国资平台等纷纷入局,百度、京东、小红书,连海尔这种实体企业也要分一杯羹。数字藏品赛道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2022年6月15日,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数字藏品发行平台数量已经突破500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2年2月,国内数字藏品平台仅有100余家。处于早期阶段的数字藏品平台野蛮生长的同时乱象丛生。数字藏品发行多而不精,同质化严重;二级市场为噱头的炒作盛行,放任炒家入场,藏家质量良莠不齐;虚假上链、操盘二级市场的平台;缺乏审查,知识产权侵权等现象不时发生。
目前国内没有相关法律制度,政策制定者还在犹豫观望,已经严重滞后于市场的需求。
(三)探索数字藏品的中国本土化路径
不管是数字藏品还是国际视野下的NFT,都为整个区块链行业带来一个合适的应用场景,在未来可以运用到各行业中。这是数字藏品的巨大潜力。因此,对国内数藏的未来发展应当以长期的心态去看待,而不是短期炒作。二级交易绝不应当成为数字藏品行业的单项选择。
1、回归数字藏品的文化价值。回归数字藏品的本义,它是web3.0时代的新的艺术形态,也是新的艺术生产方式。用作品代替炒作,强调数藏艺术品的收藏、审美等属性,推动数字藏品与文博IP活化、非遗创作、艺术创作结合,将有力推动原创,激发大众创作力,助力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升级。
2、合规下的有限流通。禁止数字藏品的金融化,并不是绝对禁止数藏的交易。一方面,监管机构出台合规政策,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拍照才能开放二级交易;其次,对市场的炒作进行规范,通过限制价格等方式,防止出现操盘、洗钱等金融风险,在合规的范围内实现藏家理性、有节制的消费和流通。
3、极具想象力的数字营销。将数藏与营销活动深度结合,是目前NFT赋能国内产业、行业的主要途径之一,也会为传统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数字藏品的受众多是年轻人群体,对新事物接受度很高,加上数藏的社交属性越来越明显,将为各行各业的品牌营销赋能,成为数字营销的未来所向。数藏作为纽带联系着用户与商户,不管是在线销售、用户反馈还是其他营销活动,都能依托数藏展开。比如根据用户持有的数藏数量、功能等特质,与品牌后续的营销活动深度结合,打造更优化的消费体验。今年4月,李宁上线无聊猿潮流运动俱乐部。李宁购买了无聊猿#4102号头像,并将其形象融入到服装产品、传播物料之中。李宁与无聊猿的营销跨界,将NFT与产品深度结合,让无聊猿能够真正与产品销售统一起来,而不是止步于“数字藏品”的发。具体来说,有三大合作方向:(1)向用户提供专属礼品、卡券、会员权益;(2)通过数藏传播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与实物联动,打造产品新的溢价空间;(3)打造品牌的社群经济,形成用户的品牌参与感及认同感,是社交营销的新场所;(4)与知名IP合作发行数藏,将提高跨界营销的效能。
5、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国内语境下,“数藏+实体经济”也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数藏+媒体行业——打造数字时代新的媒介载体。每个媒体机构都拥有一些独家的资源,如重大事件报道中的图片、音频、重要人物专访等。这些都可以制作成数字藏品,从而以新的媒介方式传播。比如比如莫言获得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的专访等。
数藏+音乐/电影——创造全新的艺术生产模式,不仅能通过发行数藏募集资金,还能创造新的成果发布平台,打破传统发行平台、厂牌、电影公司的垄断,为众多独立艺术家提供舞台,成为他们增加收入的渠道之一。
数藏+景区——景区开发数字藏品,不仅能够为景区营销提供新的触点,更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向更多线上消费者推介景区文化,在以数字藏品讲述景区故事的同时,帮助景区培育新的营收增长点。
数藏+农业——数字藏品与乡村振兴之间也存在联系的可能性。在不改变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将农产品转变为可以快速流通和交易的商品,最终令农民享受到财产性收益。有助于农村资产确权,推动乡村振兴。这并不是设想,已经有实例。曾有数藏平台发行过一款数字村民产品,并设计了相应的权益和义务。收藏者对于集体组织所建设的娱乐设施、项目的免费使用权、部分当地特色产品的专属折扣价,以及经营性产业的有限承租权等等,一经收藏,终身有效。项目方是中国四大名牛的原产地,收藏者还会不定期收到一些赠送的牛肉。同时,收藏者还能定期参加由村书记组织的“村庄发展”会议,为村庄建言建策,整合资源,支持村庄发展,创造了数字时代基层自治的一种可能性。
6、优化数字时代的行业监管。国内一些联盟链正在探索区块链技术与社会治理、行业管理的结合。如BSN就正在搭建一种共管共治的、类联盟链结构的、多方参与管理的网络。NFT不仅应用与数藏的制作发行,它本身还是一种数据库技术,改变了整个现有的后台封闭式账户体系,颠覆掉了所有的账户信息、账户管理的方式和数据权限分配的管理,数据更加透明。譬如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私链、联盟链、政府、大厂、大平台方的接入,就会逐渐成为一个多方共治的网络系统,能够为未来各行各业的监管,乃至社会治理提供更加优化的数据支持和管理路径。
毫无疑问,NFT(数字藏品)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传统行业传播,并试图改变传统行业固有的创作、营销模式,甚至在文化艺术行业已经产生了不小的颠覆。向左走,我们可能将步入新一轮巨大的互联网泡沫;但是如果向右走,借助数藏升级传统行业,也许能迎来“数字时代的文艺复兴”。